昨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进行二审,2015年11月初,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对《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此次送审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下称《草案》)较初审时部分内容有所修改。《草案》共分六章,分别规定了总则、电影创作摄制、电影发行放映、电影产业保障、法律责任、附则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增加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应当统计、提供真实准确的电影销售收入,不得采取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扰乱电影市场秩序,并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
“行业潜规则”瞒报票房造成制片人损失
对于国产电影,草案规定“电影院应当合理安排境内法人、其他组织摄制的电影的放映场次和时段”,并且放映的时间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时间总和的三分之二。另外,很多电影设置许可已经实行了“零门槛”,只要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影视文化类企业都可以申请拍摄电影,很多年没有审批这类企业资质了。
有业内人士用“行业潜规则”来形容瞒报票房的做法。瞒报票房即电影院向制片方隐瞒了部分票房收入,造成制片人的损失。据了解,在圈内,偷盗票房分成的做法是某些影院经理的额外收入,甚至有传闻有一线城市的影院经理一年偷的票房可以在该城市买一套物业。
北大文化研究院陈少峰教授认为,偷盗票房分成的行为等同于盗窃,应该严厉惩罚。他告诉记者,这种行为以前非常严重,现在略好,但还是有一些瞒天过海的方法,一直都是困扰电影业的问题。
对于有观点认为票补也应该被写入该《草案》,陈少峰认为票补与瞒报票房性质不同,属于营销行为,有的机构愿意亏本赚吆喝,都属于市场行为,虽然有可能造成恶性竞争,但应该由市场去进行调节。
政策保护国产片行业而不是企业
“这个政策利好行业,也利好国产片公司。”一个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个政策能帮助行业去伪存真,“因为电影行业现在真的过热了。”澄泓财经分析师陈龙分析称,马上就要过去的“暑期档”已经让很多投资方清醒多了,因为这个“暑期档”称得上是史上烂片最多的暑期档。他告诉记者,7、8月这两个“国产片保护月”直到最后节点才不得不上映一些进口大片,才算勉强拉回了票房。
陈龙认为,现在进入电影市场的,大多是“傻钱”和“热钱”:“投资者认为这个行业正热好赚钱,就都一股脑儿投入进来,很多投资方甚至不看剧本,只看谁主演,这种‘土大款’的做法,是对电影行业最大的伤害。”
有业内人士担心政策过分保护国产片可能导致更多的烂片出现,陈龙却认为市场最终会进行调节:“可能烂片会更扎堆,但是观众是有选择的,他们不会为烂片买账,很多投资方收不回成本,自然会知难而退。”烂片不叫好又不叫座,最终受损的还是电影制作公司,业内人士认为效益不佳会倒逼电影制作公司反省自己赶工期粗制滥造的行为,从而提高制作生产电影的水平。在陈龙看来,政策保护了国产片行业,但没有保护公司,市场还是要优胜劣汰。比如对光线这种“国产片专业户”,深耕了国产电影多年,用新人投资几千万元就可以拍出过亿元票房的公司来说,以后将更受益于新的政策。
另外,电影拍摄“零门槛”会不会令市场更为鱼龙混杂?业内人士则认为这才是好的正常现象,只有放开了,电影行业才能发展。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电影最终都会上线大银幕,业内人士估计大概正常比例在50%左右,其他电影会在其他渠道消化,如航空、高铁等。
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
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发布了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其中提到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问题。通报指出: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问题。指导行业协会联合大型影视公司抓紧制订抵制“天价”片酬的行业自律公约;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就“注重影视作品思想价值和审美导向,优化影视制作成本结构”制订倡议书,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完善备案立项环节审核要求,及时制止片方盲目炒作明星、粉丝、网红的行为。
通报提到“即将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电视播出机构在电视剧购播过程中不得指定演员、不得以明星大腕作为论价标准,在电视剧宣传工作中不得对明星进行过度炒作。”严格限制综艺娱乐尤其是真人秀等节目播出比重、时间、时长和频率,严控明星及其子女参加真人秀节目,有力遏制了追星炒作之风。加强社会类、娱乐类新闻管理,遏制拜金追星、一夜成名、炫富享乐等错误思想传播。
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对此将会进行调节,如果天价请明星、花大钱却连成本都难以赚回,会令投资方谨慎考虑自己的投资决策。
转自凤凰网